close

鋼戒-一面永不褪色的紅旗

 

  一個普通的村莊,因為一位不普通的黨支部書記,幾十年來一直被譽為“魯西北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”。村子名叫小楊屯,坐落在茌平縣,村支書的名字叫張國忠。

  在張國忠帶領下,小楊屯是“ 老先進”:1964 年至2009年,小楊屯人均為國家貢獻糧食85萬斤,全省第一;市場經濟大潮中,率先進行農業結構調整,發展現代農業和龍頭企業,實現了種養加相結合、農工商一體化,成為科學發展的典範。 2009年,小楊屯人均收入達到19000元,連續20年居聊城各村首位;新中國成立以來,小楊屯幹群間從未發生矛盾衝突,成為全國文明村、全國基層先進黨組織……

  當地幹部群眾說:張國忠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紅旗。一位中央領導說:張國忠是共產黨的光榮。

  “天塌地陷,我對党的心永不變”

  新近落成的小楊屯文化中心三樓是村史展覽室,裡面有一張“送別”的老照片,張國忠每次看到都感到心痛。

  小楊屯地處魯西144裡長的“十二連窪”最低處,“雨天水汪汪,旱天硬邦邦,十年有九荒”。1961年,春天遇到嚴重乾旱,秋天遭受罕見澇災,人均口糧只有30斤。為了度荒,上級安排村裡40名老幼去曲阜短期移民,分別那天村裡哭聲一片。一位老人走到村頭,突然指著張國忠的鼻子責問:解放都十幾年了,大家連飯都吃不上,你當的什麼支書!這句話猶如一根鋼針紮進張國忠心窩裡。

  張國忠三天三夜沒合眼、沒吃飯,難受得在大窪裡一遍遍地轉,一遍遍地想。他想起了1947年秋入黨時的情景。就是在這片窪地的青紗帳裡,他面對畫在地上的錘子和鐮刀宣誓:哪怕天塌地陷,我對共產黨的心永不變!他一下振奮起來:要拔窮根,必須治澇窪地;要吃上飯,黨員領著群眾幹!從這年起,張國忠兩手沒離開鐵鍬,帶領留下來的勞力連續大幹3年,開挖了10條灌渠,深翻改良土地近千畝。從此,水開始聽話了,地開始長莊稼了。1964年,小楊屯一年就向國家交了17萬斤糧食,人均貢獻躍居全聊城地區第一。

  其後二十多年,雖然張國忠受了不少委屈與磨難鋼戒,但從未動搖過對党的信念。他認准一個理兒:党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,讓群眾不再餓肚子就是最大的服務。他盯緊大窪天天干,終於將“只收蛤蟆不收莊稼”的1400畝澇窪地改造成“旱澇保豐收、年年作貢獻”的聚寶盆。1978年,小楊屯成為聊城地區第一個解決溫飽的村莊。

 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,有人說:分田到了戶,自己幹自己掙,不再需要黨支部。而張國忠說:分是為了富,要想共同富,全靠黨支部!他組織支部成員成立農業服務隊,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、辦不好的生產、科技、購銷、資金等難題,並創造了一年“三種三收”“四種四收”高產高效農業佳績。1989年春,中科院專家來到小楊屯,稱他們創造了“平原農業開發的新模式”。

  這一年,小楊屯人均收入3000元,而全省農民的平均收入只有600元。這一年,張國忠被推選為全國勞模。

  “不幹一陣子,要幹一輩子”

  小楊屯出名後,張國忠的人生面臨著多種選擇與考驗。曾經有一批轉幹指標,他排在第一號,他說:小楊屯還沒幹出啥名堂,自己一拍屁股走了,心裡愧得慌;

  後來他在信用社兼職,又有一個轉幹指標給了他,他說:小楊屯正在拔窮根栽富苗的節骨眼上,我一走群眾不就松了勁?1978年茌平縣委換屆,上級確定他擔任分管農業的副書記,他說:小楊屯跟俺連著筋連著肉呢,俺不能離開!談起這些“錯過”的機會,張國忠說:“一個人一生有機會有能力做成一件大事很不容易,我在小楊屯要幹一輩子,不幹一陣子!”

  張國忠所說的“大事”,首先就是讓群眾富起來。

這下子張國忠家裡成了“ 鴨窩”,三間房子鴨子占了兩間,兩位年近七十歲的老人,日夜不停地給爐子添炭,給鴨子添食、添水。冬天鴨子不愛動,吃得少長得慢,老倆口拿著系上紅布條的竹竿,像雜耍演員似的叫著跳著轟鴨子不讓它們站腳。到年關,鴨子育肥成功了,每只鴨子淨掙兩塊多,而張國忠卻因煤氣中毒差點送了命。老伴哭著數落他,張國忠卻說:幹部幹部,難事險事就是要先幹一步。

  從養鴨到加工鴨,小楊屯鴨業科貿有限公司已經成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,全年加工填鴨1800萬只,2009年創利稅1500萬元。因為這個鴨業公司,小楊屯人均收入每年以 2000 元的幅度增長,並帶動周邊6000多戶農民養鴨致富。

  1992 年,張國忠作為來自基層的代表出席党的十四大,回到村裡馬上召開支部會。他說:致富路上沒盡頭,小楊屯也要搞市場經濟。經過多方調研,他把目光盯在填鴨養殖業上。1993 年,黨支部引進800只鴨苗,為打消群眾顧慮,他自己認養200只,並有言在先:養好了掙了錢算夥裡(集體)的,賠了錢算我自己的。
有了鴨業公司這棵集體經濟“ 搖錢樹”,小楊屯的生產生活環境大為改善:投資46萬元打了一眼420米的深水井,投資200萬元使農田灌溉實現了管道化。自2005年以來,對村民實行了“五免一補”:免村民用電費,免村民自來水費,免交車船使用稅費,免村民澆地水費,免村民有線電視費,補助60歲以上老人每年300元。

  “當幹部首先學吃虧,學吃虧就有人跟隨”
張國忠當支書幾十年,吃虧吃了幾十年:上世紀六十年代,他家孩子小,老伴常生病,他又整天忙著組織群眾治大窪,家裡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;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,他帶領群眾科學種田,凡是風險大的專案,都是在自己的責任田裡先搞試驗,成功了,把技術傳給群眾,失敗了,自己承擔損失;近些年小楊屯富了,群眾都住進新房,他家是最後一戶……

  年少時,張國忠曾在酒坊燒過酒,練出了大酒量,當村支書後,為了不沾百姓一分一厘,他說戒就戒了,至今沒沾過一滴酒。這些年來,他為群眾外出考察專案、搞服務,沒在村裡報銷過一次路費;請來的專家、技術員指導群眾生產,他總留在自己家裡招待,沒要集體一分錢。不管是求醫問藥還是婚喪嫁娶,他為村民操心辦事無數,沒吃過一次請;張國忠先後當選省勞模、全國勞模、省人大代表,党的十一大、十四大、十五大代表,不管獎金多少、紀念品大小,一回村裡,馬上交給集體。

  這就是張國忠。自己吃虧一輩子,卻換來小楊屯家家富裕、戶戶和睦。入黨63年,他以無限的赤誠,擎起一面永不褪色的紅旗。

  張國忠的老家在齊河縣,小時候跟姥姥來到小楊屯,是單門獨戶。一個“外來戶”,靠什麼讓全村老少幾十年來逢換屆就全票選他當支書,直到現在還讓他幹著?張國忠回答:一是能把經濟搞上去,讓群眾得到實惠;二是處理矛盾公平公正,不偏不向;三是不論大小事,黨員幹部都不能與民爭利,頭腦中要有“吃虧精神”。

  小楊屯中心街的一面牆上,多少年來一直寫著張國忠總結的“吃虧經”:當幹部首先學吃虧,學吃虧就有人跟隨;當幹部必須能吃虧,能吃虧才會有權威;當幹部堅持常吃虧,百姓中才有好口碑;當幹部情願甘吃虧,甘吃虧為黨增光輝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ufeng45 的頭像
    wufeng45

    美容整形

    wufeng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